现在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土木-材料力学
首页  课程负责人  教学团队  课程描述  课程资源  课程特色  教学录像  课程建设  网络学习
-更多-
 
 
当前位置: 首页>>课程建设>>上网资源>>正文
 
申报书
2017-05-29 10:03  

“十三五”四川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申报书

申报单位:

申报单位层次:

合作单位:

攀枝花学院

þ本科院校 □高职高专院校

四川理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等 5 家

课程名称:

材料力学

课程类型:

□公共基础课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 □公共课)

þ专业课程(þ专业基础课þ专业核心课)

所属一级学科门类/专业大类:

工学

所属二级学科门类/专业二级类:

土木工程

所属专业

(专业课程填写):

土木工程

课程负责人:

黄双华

申报日期:

2017/5/21

四川省教育厅 制

填 写 要 求

一、 本表用A4纸张双面打印填报,本表封面之上不得另加其他封面。

二、 本表填写内容必须属实,所在学校应严格审核,对所填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三、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四、 除特别说明外,所有填写数据截止日期为2017年5月30日。

五、 如表格篇幅不够,可另附纸。

1.课程负责人情况

基本情况

姓 名

黄双华

性 别

出生年月

1957.02

学 历

研究生

专业技

术职务

教授

学 位

硕 士

行 政

职 务

攀枝花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院 系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手 机

13908141470

电子邮件

hsh@mail.pzhu.edu.cn

通信地址

(邮编)

四川省攀枝花市东区机场路10号(617000)

教学情况

授课情况:1.现课程负责人近三年讲授本课程情况(承担职责任务、授课学时数量、参学学生人数、取得教学成效等,文字描述,100字内);

连续三届作为主讲教师承担《材料力学》的授课任务,授课总学时192学时,授课学生240人,授课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授课方式、方法灵活多变,对学生因材施教,得到了同行专家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2.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情况(见下表)。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名称(不超过5门)

课程类型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结构力学》

专业基础

6

2

90

《材料力学》

专业基础

4

4

320

《建筑力学》

专业基础

3

2

164

承担实践研究情况:承担的实践性教学任务(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一、连续5届指导学生《毕业设计》, 指导学生人数40人。

二、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计划:

1、高钛型高炉渣混凝土梁正截面抗弯性能试验研究,2013年,国家级;

2、骨料强度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研究,2014年,国家级;

3、圆轴扭转截面没有剪应力的试验研究,2015年,国家级;

4、测简支梁在电机转动下产生共振的电机频率,2015年,国家级;

5、钒钛尾矿砌筑材料试制,2016年,国家级;

6、腹板双角钢对装配式内套筒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2017年,省级。

教学研究情况: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主编的省部级及以上规划教材、获奖教材(不超过五项)。

一、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1、《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项目编号:BIA010091-1-F05),2003年10月;

2、《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J0801,攀枝花学院教务处教研科研项目,2008年,2万元,项目负责人。

3、《四川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木与力学实验教学中心》(川教函【2011】26号),四川省教育厅,2011年01月至2014年12月;

4、《校地相融、产学研合作办学特色的研究与实践》,攀枝花学院13年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项目编号:GJ2013-02,2013-2015;

5、《应用型本科结构力学课程建设与改革探索》(川教函(2014)156号),四川教育厅,2014年。

二、教学研究论文:

1、《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有效途径》,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中文核心),2004年4期

2、《论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内涵与特质》,中国成人教育(中文核心),2011年11期,2011年6月

3、《彰显特色 提升地方高校服务社会能力》,中国高等教育(中文核心),2011年21期

4、《外力简化到单位面积上的力矩的极限恒不为零》,第十五届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中国厦门大学2016年8月25-28日,第一作者

5、《地方高校校地相融办学模式创新研究》,攀枝花学院学报,33卷4期,2016年7月。

三、教学表彰/奖励:

1、《房屋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01年度教学成果二等奖(四川省人民政府)

2、《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有效途径》攀枝花市2007年度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攀枝花市委员会、攀枝花市人民政府)

3、《材料力学立体化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应用》攀枝花学院2007年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攀枝花学院)

4、《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精品课程动态建设研究与应用》获2008年校级教学教育成果二等奖(攀枝花学院)

5、《基于卓越创新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获2016年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攀枝花学院)

四、教材:

1、《土木工程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08月,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交大路146号,共279页,主编;

2、著作《非零应矩弹性理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03月,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西路21号,共224页,主编;

3、《房屋结构设计》,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年08月,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西路21号,主编;

4、《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下), 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年04月,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西路21号,主编;

5、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太阳能干燥系统通用技术要求》,(NB\T34022-2015),中国电力出版社。

2.课程团队

人员构成(含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辅导教师、实践指导教师、外聘教师、教学设计人员、技术人员、支持服务人员等)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专业技术职务

学科专业

在本课程中承担的工作

备注(如联合申报请在本栏目中注明所在高校)

黄双华

1957年2月

教授

结构工程

课程负责人

郭剑

1978年9月

副教授

土木工程

主讲教师、

教学设计

罗强

1981年1月

讲师

理论与应用力学

主讲教师、

教学设计

孙金坤

1975年3月

副教授

土木工程

实践指导教师

王春燕

1972年7月

讲师

土木工程

主讲教师、

辅导教师

刘杰

1986年6月

助教

工程力学

辅导教师、

实验教师

曾昭蓉

1988年7月

讲师

土木工程

主讲教师、

辅导教师

汪杰

1988年3月

讲师

岩土工程

实践指导教师

谢冰莹

1981年10月

讲师

工程管理

支持服务人员

姚其斌

1978年9月

助工

土木工程

技术人员

刘伟

1966年5月

实验师

工业与民用建筑

实验教师

李建彬

1965年9月

副教授

工程物理

主讲教师、

辅导教师

韩文坝

1938年5月

教授

固体力学

外聘教师

钱平皋

1948年2月

副教授

工程力学

外聘教师

向长奎

1967年1月

副教授

工程力学

外聘教师

3.合作单位情况

序号

合作单位名称

项目负责人

合作内容

1

四川理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司马卫平

材料力学资源共享和互认

2

攀枝花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黄小兵

机械力学资源共享和互认

3

攀枝花学院资环学院

梁士海

岩石力学资源共享和互认

4

攀枝花学院材料学院

邹敏

材料力学资源共享和互认

5

攀枝花学院交汽学院

张敬东

机械力学资源共享和互认

4.教学内容与资源

4-1课程概况

课程名称

材料力学

课程网址

http://jpkc.pzhu.cn/cllx

上线平台

平台名称:材料力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类型:□爱课程网 □其他国家级平台□省级平台þ校级平台

覆盖学生

总数: 4080人,其中已注册的在校学生3880人,非在校学生:200人,经过在线学习已获得学分学生:3876 人

在线点击量(人次)

120719

开设年限

自 1984 年开设,目前已开设 33 年

总学时

56

总时长

48学时

总学分

3.5

序号

视频名称

时长

主讲教师

1

绪论

1学时

黄双华

2

应力状态与应变状态分析

1学时

郭剑

3

连接件的实用计算

1学时

郭剑

4

弯扭组合变形

1学时

罗强

5

绪论

1学时

刘杰

6

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

1学时

王春燕

7

轴向拉压内力及应力

1学时

王春燕

8

扭转内力及应力

1学时

王春燕

9

微分法绘制静定梁内力图

1学时

曾昭蓉

10

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及应用

1学时

钱平皋

11

弯曲正应力

1学时

钱平皋

12

微积分关系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

1学时

钱平皋

13

压杆稳定

1学时

向长奎

14

轴向拉压

1学时

韩文坝

15

圆截面轴的扭转

3学时

韩文坝

16

弯曲内力

5学时

韩文坝

17

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4学时

韩文坝

18

弯曲应力与强度

5学时

韩文坝

19

弯曲变形

4学时

韩文坝

20

应力状态分析

2学时

韩文坝

21

强度理论与组合变形

7学时

韩文坝

22

压杆稳定

4学时

韩文坝

4-2课程内容

课程完整教学内容简介、章节安排、学时分配、重点和难点、考核方式等。

一、教学内容简介

《材料力学》教学内容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实验教学三部分内容组成。

1、理论教学

该部分在内容采集上涵盖杆件的基本变形、应力状态与应变状态分析、强度理论、组合变形、压杆稳定等,共讲授11章。要求学生对杆件的强度、刚度和压杆稳定性的基本问题能够熟练地分析和计算。

2、实践教学

该部分内容包括一次现场参观和一次模型制作课,通过课堂和实践性环节相结合,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训练学生熟练运用所学过的材料力学知识来解决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教学

共安排4个验证型实验,学生通过做实验,用理论来解释、分析实验结果,又以实验结果来证明理论,互相印证,以达到巩固理论知识和学会实验方法的双重目的。

二、章节安排、学时分配、重点和难点、考核方式

详见下列下列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Mechanic of Materials

课程编号:07211220 学 时 数: 56

适用专业: 土木工程(本科) 学 分 数: 3.5

执 笔 人: 郭 剑 编写日期: 2016年8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属于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的基本概念、构件受力、变形的规律和材料的力学性质;掌握构件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所需的条件,为既安全又经济地设计构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初步的实验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必要的力学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理论教学52学时+实践教学4学时)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教学内容:材料力学的任务、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内力与截面法、应力与应变,杆件的基本变形形式。

教学要求:

1、了解材料力学的任务、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概念;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内力、应力、应变的概念;

2、掌握杆件变形的四种基本形式,内力与截面法。

重点:变形固体理想模型的假设,构件的四种基本变形形式,内力与截面法。

难点:内力与截面法。

第二章 轴向拉伸和压缩(6学时)

教学内容:拉压杆内力、应力及其强度计算,拉压杆的变形,材料在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质,拉压杆的超静定问题,应力集中的概念。

教学要求:

1、了解应力分布的实验验证及应力集中概念,拉压杆的超静定问题;

2、理解拉伸与压缩的概念,材料在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3、掌握截面法计算轴力,画轴力图,拉压杆横截面与斜截面上的应力, 拉压杆的强度计算,拉压杆的变形,胡克定律。

重点:拉压杆的轴力及轴力图,拉压杆横截面及斜截面上的应力,拉压杆的强度计算,胡克定律。

难点:拉压杆斜截面上的应力。

第三章 剪切(2学时)

教学内容:连接件的剪切与挤压强度计算。

教学要求:

1、了解剪切、挤压的概念;

2、掌握剪切与挤压的实用计算方法。

重点:剪切与挤压的实用计算。

难点:剪切与挤压的实用计算。

第四章 扭转(4学时)

教学内容:薄壁圆筒的扭转,圆轴扭转的内力、应力及其强度计算,圆轴的扭转变形及其与刚度计算,剪切虎克定律、剪应力互等定律。

教学要求:

1、了解圆轴扭转的应力分析;

2、理解扭转的概念,薄壁圆筒的横截面上的内力、应力;

3、掌握扭转内力——扭矩与扭矩图,剪应力互等定理、剪切胡克定律,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应力,圆轴扭转的变形,圆轴扭转的强度计算与刚度计算。

重点:扭转内力,剪应力互等定律、剪切胡克定律,圆轴扭转横截面上的应力及强度计算与刚度计算。

难点: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应力。

第五章 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4学时)

教学内容:面积矩和形心,惯性矩和惯性积,回转半径。

教学要求:

1、理解主轴、主惯性矩、形心主轴、形心主惯性矩的定义,回转半径的含义;

2、掌握面积矩和形心、惯性矩和惯性积的计算,惯性矩和惯性积平行移轴公式的计算;组合图形惯性矩和惯性积的计算;有对称轴截面图形的形心主惯性矩的计算。

重点:面积矩和形心,惯性矩,形心主惯性矩。

难点:惯性矩和惯性积的移轴公式。

第六章 弯曲内力(6学时)

教学内容:梁的平面弯曲的基本知识,梁的横截面的内力(弯矩,剪力),单跨梁的内力图(弯矩图,剪力图)的绘制。

教学要求:

1、理解弯矩、剪力与荷载集度之间的微分关系;

2、掌握梁的弯曲、纵向对称面、平面弯曲的概念,理解计算简图的由来;梁的内力计算及列方程绘制内力图;利用弯矩,剪力与分布荷载集度间的微分关系绘剪力图和弯矩图;按叠加原理作内力图。

重点:梁的内力求解及内力图绘制,利用弯矩,剪力与分布荷载集度间的微分关系绘剪力图和弯矩图,按叠加原理作内力图。

难点:利用弯矩,剪力与分布荷载集度间的微分关系绘内力图。

第七章 弯曲应力(6学时)

教学内容:弯曲正应力,弯曲剪应力,梁的强度计算,提高梁弯曲强度的主要措施。

教学要求:

1、理解弯曲正应力与剪应力的公式推导,提高梁弯曲强度的主要措施;

2、掌握正应力与剪应力的计算,梁的最不利位置确定及梁的强度计算。

重点:梁的弯曲正应力与剪应力的计算,梁的强度计算。

难点:对梁的正应力与剪应力公式的理解及梁的最不利位置的确定。

第八章 弯曲变形(4学时)

教学内容: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梁弯曲变形及其刚度条件,提高梁的抗弯能力的主要途径。

教学要求:

1、了解梁变形的两个基本量(挠度和转角)及梁的挠曲近似微分方程;

2、理解简单超静定梁的解法,理解提高梁的抗弯能力的主要途径;

3、掌握积分法计算梁的弯曲变形,用叠加法计算梁的弯曲变形,梁的刚度条件。

重点:用积分法和叠加法计算梁的弯曲变形,梁的刚度条件。

难点:确定积分常数的位移边界连续条件;间接叠加法的应用。

第九章 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6学时)

教学内容:平面应力状态分析的解析法、图解法,广义胡克定律;强度理论的概念,断裂准则,屈服准则。

教学要求:

1、了解广义胡克定律;

2、理解强度理论的概念,平面应力状态分析的图解法,断裂准则;

3、掌握平面应力状态分析的解析法;屈服准则。

重点:平面应力状态分析的解析法,屈服准则及应用。

难点:平面应力状态分析的图解法的应用,强度理论的应用。

第十章 组合变形(6学时)

教学内容:组合变形的概念,斜弯曲,拉伸(压缩)与弯曲的组合变形,偏心压缩,截面核心,弯扭组合变形。

教学要求:

1、了解截面核心的含义及确定方法;

2、理解组合变形的概念;

3、掌握斜弯曲概念及计算,拉伸(压缩)与弯曲的组合变形的计算,掌握偏心压缩,弯扭组合变形的计算。

重点:斜弯曲,拉(压弯),偏心压缩及弯扭组合的强度计算。

难点:对组合变形及截面核心的理解。

第十一章 压杆稳定(6学时)

教学内容:压杆稳定的基本概念,轴心受压直杆临界力的欧拉公式,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临界应力总图,压杆的稳定计算,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

教学要求:

1、了解压杆稳定性的概念;

2、理解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临界应力总图、经验公式求中小柔度压杆临界力;

3、掌握轴心受压直杆临界力的欧拉公式,压杆的稳定计算及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

重点:轴心受压直杆临界力的欧拉公式,压杆的稳定计算及提高其稳定性的措施。

难点: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及应用,压杆的稳定计算。

三、实践教学(4学时)

1、现场教学

在讲授第三章剪切部分内容时,在攀枝花市市区寻找一钢结构厂房,带领学生到现场,结合厂房实际情况,针对连接件的知识点进行现场讲解,通过现场参观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工程实际中连接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将抽象的力学问题具体化,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

内 容:参观连接件的工程实例,并对具体连接件进行受力分析。

教学要求:

(1)了解柱脚、梁端、屋架下弦等节点的焊接、螺栓连接方式;

(2)掌握螺栓连接的受力分析方法。

重点:连接件的受力分析方法。

难点:连接件的受力分析方法。

2、模型制作

在上完第八章弯曲变形之后,指导学生用PVC或者竹皮制作模型,以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使学生具备建模能力、分析计算能力、实验能力及自学能力。

内容: 用PVC或者竹皮制作梁,并讨论提高弯曲强度和刚度的措施。

教学要求:

(1)用PVC或者竹皮制作梁,在相同加载的前提下不破坏,并实现重量最轻、变形最小;

(2)用小论文的方式结合模型讨论提高弯曲强度和刚度的措施。

重点:提高弯曲强度和刚度的措施。

难点:模型方案设计及制作。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好经济与安全的矛盾,具备创新精神;全面系统地了解构件的受力变形、破坏的规律;掌握有关构件设计计算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将一般构件抽象成力学简图,进行外力分析、内力分析、应力分析、应变分析;掌握测定材料力学性能的原理和方法,具有进行实验研究的初步能力;在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前提下,以最经济的代价,为构件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合理的截面形状和尺寸,为构件设计提供计算依据;了解材料力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及发展趋向。

2、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每章结束后组织一次讨论课,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讨论后每个小组提出本章未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当堂对共性问题进行解答;

3、为达到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外完成一定量的习题。通过练习题,首先要求学生提高课程基本内容的掌握,并学会应用这些原理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其次要求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采取的形式主要是课后布置作业,每次课后习题量为2-4题。

五、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

(一)考试资格:按照学校学生手册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考试内容:全学期教学内容,注重考察能力;

(三)考试方式:教学过程考核、课内实验考核及期末闭卷笔试。

(1)课程教学过程环节考核(作业、出勤、课堂表现)25%;

(2)模型制作15%

(3)末考卷面成绩60%。

期末考试课程考核内容及占比:

(1)绪论1%-5%

(2)轴向拉伸与压缩5%-10%

(3)剪切1%-5%

(4)扭转1%-5%

(5)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1%-5%

(6)弯曲内力5%-15%

(7)弯曲应力15%-25%

(8)弯曲变形1%-5%

(9)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5%-15%

(10)组合变形5%-10%

(11)压杆稳定5%-10%

六、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本课程是《结构力学》、《弹性力学》、《钢结构》、《钢筋混凝土》、《抗震结构》等其它专业基础课和工程结构等专业课程的先行课,为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同时他又以先修课《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理论力学》等为基础。《材料力学》只讲述结构计算的原理和方法,在荷载方面只作简单说明,在材料上只考虑匀质材料。《材料力学》在有关建筑结构的专业课程中得到应用,设计规范的应用,实际荷载情况和实际材料性质的讨论,则是专业课程的内容。

七、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范钦珊.《材料力学》(第三版).2014.清华大学出版社;

2、鞠彦忠主编.《材料力学》(第二版.).2014.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3、张如三.《材料力学》(第五版).1997.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单辉祖.《材料力学》(第二版.上、下册).1997.高等教育出版社;

5、刘鸿文.《材料力学》(第四版.上、下册).2004.高等教育出版社;

6、孙训方等编.《材料力学》(第三版.).2012.高等教育出版社;

7、范钦珊.《材料力学学习指导与解题指南》(第一版).2005.清华大学出版社。

《材料力学实验》教学大纲

Experimental of Material Mechanics

课程编号:07021018 学 时 数: 8

适用专业: 土木工程专业 学 分 数: 0.5

执 笔 人: 刘 伟 编写日期: 2016年8月

一、实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材料力学实验》是力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力学中的一些理论和公式是建立在实验、观察、推理和假设的基础上,它们的正确性必须由实验来验证。学生通过做实验,用理论来解释、分析实验结果,又以实验结果来证明理论,互相印证,以达到巩固理论知识和学会实验方法的双重目的。同时培养学生应用知识指导实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常用的实验仪器的使用以及实验方法的应用。

二、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一)材料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的测定

掌握电测方法的组桥原理及应用电阻应变片测量材料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μ。

(二)扭转试验

①了解扭转试验机的结构原理和操作方法;

②掌握低碳钢和铸铁的扭转力学性能,观察比较低碳钢和铸铁在扭转时的破坏现象;

(三)梁弯曲正应力实验

①掌握应变电测法测定矩形梁横截面上的应变、应力分布情况;

②了解多点检测和自动检测技术在应变电测中的应用。

(四)低碳钢拉伸实验

①了解材料拉伸时力与变形的关系,观察试件破坏现象。

②测定强度数据,如屈服强度 ,抗拉强度 。

③测定材料的塑性指标:拉伸时的伸长率A,截面收缩率Z。

④掌握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的使用方法。

三、实验项目与内容提要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项目学时

每组人数

内容提要

实验

项目

类型

实验

项目

要求

1

材料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的测定

2

6

利用电测原理测定钢材的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μ

综合性

必修

2

扭转试验

2

6

①测定低碳钢和铸铁的扭转力学性能;

②观察破坏形象

验证性

必修

3

梁弯曲正应力实验

2

6

用应变电测法测定梁横截面上的应变、应力分布情况。

综合性

必修

4

低碳钢拉伸

2

6

① 测定低碳钢:拉伸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截面收缩率;

②掌握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的使用方法。

验证性

必修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

1、考核的方式

指导教师对每一个实验学生进行考核,考核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等。

2、成绩评定标准

①认真、正确完成实验,实验报告写的字迹秀美,条理阐述清楚、得当,程序完善,顺理成章。出勤率达100%,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应用者,考核成绩定为优秀。

②认真、正确完成实验,实验报告写的字迹工整,条理阐述清楚,程序完善。出勤率达100%,能够比较熟练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应用者,考核成绩定为良好。

③较为认真地完成实验,实验报告写的比较好,条理阐述比较清楚,符合程序规定。出勤率达80%以上,能较好的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应用者,考核成绩定为中等。

④较为认真地完成实验,实验报告写的字迹比较潦草,但条理阐述还算清楚。出勤率达70%以上,会使用各种测量仪器者,考核成绩定为及格。

⑤不认真做实验或抄袭别人的实验报告,或出勤率不足2/3,或不能正确的使用各种测量仪器者,考核成绩定为不及格。

五、实验仪器设备配置

1、实验一:材料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的测定

①YE15002多功能材料力学试验台;②YE2538A程控静态应变仪;③试件(已粘贴好应变片);④游标卡尺。

2、试验二:扭转试验

①扭转试验机;②游标卡尺。

3、试验三:梁弯曲正应力实验

①YE15002多功能材料力学试验台;②静态电阻应变仪;③直尺;④游标卡尺;⑤矩形截面直梁(已粘贴应变片)。

4、试验四:低碳钢拉伸实验

①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②游标卡尺。

六、教材与参考实验教材(指导书)

教材:

[1]《材料力学试验》,金保生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材料力学教学试验》,解明芳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实验参考书:

[1]《建筑力学》,周国瑾等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2]《建筑力学实验指导书胡拔香主编,西南交大,2007

[3]《建筑力学实验苏显文主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4-3课程资源

相关教学资源储备情况

教学资源全部上传到材料力学网络教学平台,课程网站:http://jpkc.pzhu.cn/cllx,课程网站所有教学资源面向社会开放。主要教学资源如下:

一、教学视频

课程负责人黄双华教授及课程团队成员均有授课录像,共计录像48学时,视频及画面清晰。视频资源上传在攀枝花学院精品课程网站上,供学生及教师学习、使用。

二、教学课件

本课程按照每讲内容制作了PPT,并将全部PPT上传到教务管理系统,授课过程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目前电子课件正在向交互式方向发展,课题组成员均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掌握了现代电子教学的技术手段,能熟练利用网上资源进行教改活动。

三、课堂测验

本课程每讲内容均安排有课堂练习,在课堂中及时、真实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就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依据学生掌握情况对课堂教学就行调整。

四、课堂讨论

采取课中讨论和章节讨论。授课过程中,根据授课内容,授课教师引导学生就行讨论,启发学生思维。每章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生在讨论中互帮互助,找出小组共性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由教师解答。

五、单元测验及单元作业

每章进行一次单元测验,教师对测验项目进行认真批改,批改成绩作为单元测验成绩,批改完成后进行讲评和答疑。

六、课程考核

本课程考核由教学过程考核、课内实践、课内实验考核及期末闭卷笔试。

上述所有课程资源均上传到攀枝花学院精品课程网站上;利用教学平台,与学生交流沟通,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此外,为使学生拓宽知识,在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开放实验室、图书馆、计算中心、专业机房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也建有期刊资料室,收藏大量专业图书、参考资料。

5.教学设计与方法

5-1教学设计

课程定位、课程目标情况

一、课程定位

材料力学是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采矿工程、材料工程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根据应用创新型本科的教学要求,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材料力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理论和生产实践的结合,由于做到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在省内同类院校的材料力学教学中处于领先地位。

材料力学作为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采矿工程、材料工程等专业专业的技术基础课,为各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直接应用于土木工程、机械工程、车辆工程、采矿工程、材料工程等多种行业,辐射范围广;也是各工科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基础课程。鉴于“材料力学”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中的重要地位,我校早在建校初期就开设了这门课,后经不断的改革与调整,目前教学学时数为64(土木工程专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的基本概念、构件受力、变形的规律和材料的力学性质;掌握构件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所需的条件,为既安全又经济地设计构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初步的实验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必要的力学基础。

二、课程目标

1、师资队伍:建设专门的力学教学团队,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有能力推动该课程的持续发展;

2、课程体系: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开发建设各专业实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试题库、工程案例等相关教学资源;建设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课程及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3、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创新:结合工程案例开展讨论式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将力学理论知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能力,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4、多途径开展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力学教学,大力开展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组队参加四川省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等。通过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组织开展建筑模型大赛、工程力学竞赛等,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能力得到增强,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建设,将该课程建设成为省内一流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5-2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安排及课程教学手段、方法情况。

采用灵活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采取分层次教学、将集体讲解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等手段。鼓励学生把课堂知识应用到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践。

一、理论教学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大量的计算实例形象化、动态化,将工程实例与理论相结合,逐步演示问题的分析和计算过程,使得教学内容动静结合,缩短了学生认知的过程,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了以往教学中过于重视计算理论和方法的推导,更多的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此外,由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存在教学信息量大,削弱了师生的课堂互动交流和讨论等不足,因此,在教学中也注重对某些重要的计算方法及内力图的绘制辅以手写板书,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等,以进一步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二、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包含《材料力学实验》和课内实践。其中,《材料力学实验》是力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知识通过实验验证或用理论来解释、分析实验结果,以达到巩固理论知识和学会实验方法的双重目的。同时培养学生应用知识指导实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内实践教学将抽象的力学问题具体化,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以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使学生具备建模能力、分析计算能力、实验能力及自学能力。

三、交互式学习方式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相关教学资源和测评内容,学生可自主学习和测验,并获得成绩认定,也可以开展与学生的在线互动,开展在线答疑和讨论。

四、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力学建模”与工程案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从根本上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通过材料力学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建模能力、分析计算能力、实验能力及自学能力。

6.教学评价与影响

6-1教学评价

6-1-1自我评价(本课程的主要特色介绍、影响力分析,国内外同类课程比较)

1、针对学校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特色,以培养工程一线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课堂和实践性环节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力学素养。以此项目为依托了建设了一支能够胜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需要的力学教学团队,有利于推动该课程的持续发展;

2、构建了完善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了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课程及教学资源的数字化;较好的发挥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再现工程实例,结合案例中的力学问题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3、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创新:结合工程案例开展讨论式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开展“基础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 实验,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力学知识进行自主设计实验,并亲自动手参与实验,掌握实验技能技巧,更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4、课程影响力及比较:攀枝花学院材料力学课程2007年立项为四川省精品课程,2014年立项为四川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通过多年的积累和持续建设,课程体系完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条件充分、搭建的创新创业平台共享性强,与省内同类课程比较具有明显优势。

6-1-2学生评价(填写学生的评价意见)

通过近几年对学生反馈意见的收集和分析,学生一致认为:1、材料力学是大学里最初接触到与工程实际密切相关的主要课程之一,它具有理论性强、逻辑严密、应用性突出等特点。2、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材料力学的学习,培养了力学建模、分析计算、实验研究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6-1-3社会评价(课程面向社会开放后,相关人员的评价)

材料力学课程组有一支优秀的双师师资队伍,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爱岗敬业,重视课程建设,不断创新课程内容体系和改革教学方法,构建了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新了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新模式,改变了以往材料力学教学偏重于理论分析,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不紧密的问题。通过材料力学实践教学平台、力学竞赛、结构设计竞赛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6-2效果与影响

课程教学效果及影响概述

《材料力学》课程自2004年开始实行学分制教学,每班学生人数控制在60--100人之间,保证了听课效果。调查反馈表明,后续相关课程对《材料力学》课程评价较高。在学生的评教中,课程组绝大多数的教师得分都在90分以上。

在教学检查中,同行及学校督导一致认为:材料力学课程拥有一支业务精湛、思想品质优良的师资队伍。课题组重视课程建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团队具有协作精神,教研活动丰富互动性强,针对性强。教师中先后有3位教师评为校级优秀教师,并多次在攀枝花学院各类教学评比中获奖。

2003年10月,外聘校外专家评价评估中,李建彬、向长奎获得90分的优秀成绩;

经过校内督导专家和学生评价,课程教学效果良好,讲授条理清晰,学生学习兴趣高。在攀枝花学院举行的精彩一课评比中,郭剑老师讲授的材料力学获得校优质课竞赛一等奖、优秀多媒体课件一等奖、优秀教案二等奖;向长奎老师获优秀教案一等奖;罗强老师的材料力学课件获得优秀多媒体课件二等奖;

向长奎被评为“2006年度攀枝花学院优秀教师”;罗强被评为“2010年度攀枝花学院优秀教师”;李建彬被评为“2011年度攀枝花学院优秀教师”;青年教师刘杰在2013年考入四川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学历。

黄双华、郭剑老师带领学生参加了第一至三届四川省结构设计大赛建工组比赛,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

7.支持与服务

学校支持措施:

黄双华同志主持申报的“四川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材料力学》是我院创新教学迫切需要研究和发展的重要课程,该课程的建设能够覆盖我校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十余个工科专业的所有学生,并可实现对外开放与共享,提升材料力学课程的影响力,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学校和我院对材料力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研究给与高度重视。该课程根据自身特点,整合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加强学生的实验教学环节,开放与应用科学研究平台,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引导大学生开展科学探索和创新活动,推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和教学手段的全方位创新,推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改革,旨在切实梳理、提高、促进我院创新教育的发展。

孙金坤同志作为该门课程建设二级学院行政负责人,具体主抓该门课程的申报和建设工作,积极支持课题研究工作,课题前期资料及理论研究准备工作充分,能够确保项目实施。

学校十分重视课程建设工作,学校将从人力、财力、物力、政策等方面全力支持课题组的研究,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平台,以确保项目顺利完成。项目申报成功,同意按1:1配套经费支持课程建设。

课程共享和学分互认情况:

建设材料力学网络教学平台,课程网站:http://jpkc.pzhu.cn/cllx,课程网站所有资源面向社会开放。教学平台建设栏目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多媒体课件、答疑讨论、试题库与历年试题、在线测试等栏目,基本涵盖了所有教学资料,可以开展在线答疑和在线讨论,实现了课程及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及教学资源的共享。

积极推进区域间、学校间和专业间的学分互认;承认学习者已有的学习和实践经历,并可折算成相应的学分;建立学分银行;改进和加强对于实行学分制的学校的教学安排和教学质量的检查与评估,从互认、折算、管理和监控四个方面规范学分互认机制的政策保障。

8.承诺与责任

1.学校和课程负责人保证申报所使用的课程资源知识产权清晰,无侵权使用的情况;

2.学校和课程负责人保证课程资源内容不存在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和规范性问题;

3.学校和课程负责人保证课程资源及申报材料不涉及国家安全和保密的相关规定,可以在网络上公开传播与使用。

课程负责人签字:

学校公章:

日期:

9.课程审核情况

申报

院校

初审

意见

(签字盖章)

年 月 日

省级

专家

组评

审意

专家组组长(签字):

年 月 日

教育

厅审

批意

四川省教育厅

年 月 日

关闭窗口
学校首页 | 教务处 | 土木与力学实验示... | 结构力学课题网站 |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攀枝花学院土建学院  地址:攀枝花市机场路10号
电话:0812-3371989